不要讓世俗的眼光成為價值評判的標準
時間:2018-11-23 17:11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不要讓世俗的眼光成為價值評判的標準
每天5點起床,晚上12點休息,33歲的譚超是山東大學一個快遞代理點的負責人,他還有一個身份是延邊大學歷史系的博士生。8年前,為了考研,譚超當起了快遞小哥。他白天送快遞,晚上回到家里就一頭扎進文獻堆里,在厚厚的史料中探究古代東北亞的問題。(中國青年報)
很多人一想到博士、高材生就不由自主的將他們與大學老師、科學研究等高大上的職業(yè)聯系到一起,漸漸形成一種刻板印象,一旦這種慣性的思維認知被打破,很多人都會覺得不可思議。就像之前一條名為“博士生應聘成為中學老師”的新聞一樣,讓許多人直呼“刷新了三觀。”此前,2013年北大畢業(yè)生陸步軒受邀回到母校做創(chuàng)業(yè)講座時,曾經幾度哽咽,稱自己“我給母校丟了臉、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下人們在某些方面的思維狹隘性與局限性以及對職業(yè)具有等級劃分的觀念。甚至有網友認為以上例子中的人的做法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仿佛他們不去大學當老師、不去搞科研學術、不去做一份高大上的職業(yè)就對不起國家的栽培與這二十幾年來學到的知識。
但其實這是一種狹隘的觀點。無論是高中畢業(yè)還是博士生,每個人都有自己最適合、自己最感興趣的方面,都有自己認為最舒服的狀態(tài),我們都應該給予支持與鼓勵。只要是自食其力,就不應該受到外界世俗眼光的干擾,更不應該受到外在的束縛與無謂的批判。每個人都平等的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既然余華沒有上過大學,依然可以寫出杰出的文學作品,那么周浩也可以放棄北大選擇讀技校,博士也可以去中學教書,發(fā)揮自己的價值,而且把自己的美好年華奉獻在教書育人上的這一選擇更值得人們尊敬。
就就業(yè)這一方面而言,不存在體不體面一說,也沒有好與壞的評判標 。文/賈蓉華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