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抖音視頻火遍全網,視頻中一位老人冒雨到社保局去交醫(yī)保卻被工作人員拒絕并回復要么告訴親戚,要么用手機支付.這段視頻不盡讓我們反思智能化社會下,我們年輕人感受到是方方面面的便利,而對于老人該如何適應呢?
如今智能化時代到來,智能化的產品遍布社會的各個領域.但是,我國正在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據(jù)統(tǒng)計顯示我國60周歲以上人口達到2.5人,60歲以上的網民卻只占全體網民比例的6.7%.老人無法適應智能化社會成為了當今社會的又一難題.不管是辦理業(yè)務、購票繳費還是出行服務,越來越多的智能終端設備及智能化技術,代替了傳統(tǒng)人工.例如,超市的自助結賬機、公共場所的自助服務機、手機端的支付軟件、打車軟件、生活繳費,等等.這些智能化都大大限制了老人的生活,給老人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困擾.雖然有些老人在智能化的影響之下也在積極的學習智能手機,移動支付等,積極與智能化社會接軌,但是也這僅僅是一少部分.鑒于身體、文化、年齡等原因,大多數(shù)老人很難去跟上智能化的速度.因此,我們應該對這個問題予以關注,用適當?shù)膶Σ呷ソ鉀Q這個問題.
首先,應該加強培訓指導.鼓勵鄉(xiāng)鎮(zhèn)街道辦工作者、志愿者、養(yǎng)老機構工作人員、家屬等,幫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信息平臺等新技術,幫助廣大老年人克服不會用、不敢用、不能用智能技術的困難.
其次,在各相關領域繼續(xù)保留人工服務、面對面的服務方式,確保老年人即使無法使用智能設備,也能辦理相關業(yè)務.在民政服務領域運用智能信息技術時,要堅持適老化原則,避免給不熟悉使用智能設備的老年人增加負擔.
另外應聯(lián)合相關部門,深入研究老年人在智能技術中遇到的困難,提高涉老智能產品的適老性,滿足老年人在出行、就醫(yī)、預約服務、線上消費等方面的需求.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推動智能化、信息化應用加快普及的同時,我們也應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符合其特點、滿足其需求的服務,積極主動地關心老年人、了解老年人,以不斷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讓他們享受到更多服務.王帥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