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衡水中學畢業(yè)生拍片還原母校 畢業(yè)感覺和外界斷片三年
“一條馬路上有人是乘車的,有人是靠雙腿走的。用腿走的人如果想要追上乘車的人就必須努力奔跑,或許他們跑慢一點就再也趕不上車上的那些人了。”
4月14日,河北衡水中學畢業(yè)生、西南大學大一學生朱偉(化名)回答澎湃新聞?wù)f,衡中的學生大部分都是“車下的人”,別人總會說他們活得太辛苦、學習模式太殘酷,但正是這樣的辛苦和殘酷才讓一批又一批的衡中學子“上了車”。
面對社會上對衡水中學(以下簡稱“衡中”)種種似是而非的說辭和不理解,去年寒假,朱偉、李瑩聯(lián)合其他10位衡中畢業(yè)生,開始拍一部有關(guān)衡中的紀錄片。擔任紀錄片導演的李瑩(化名)同樣畢業(yè)于衡中,如今在讀西南大學二年級。
李瑩希望以衡中畢業(yè)生的視角,還原一個更真切的衡水中學,“她曾經(jīng)承載著我們的歡樂和痛苦,衡中的優(yōu)點、缺點我們都想真實的展示出來,用不著去掩飾。”李瑩指的衡水中學實際包括了衡水第一中學,因為從學生的親歷看,兩者無論生源和管理都是一體的。
李瑩用紀錄片里一位衡中教師的回答來總結(jié)她的觀點——“存在即合理,改變不了就去適應(yīng)”。她說,這句話雖然老套,但或許是對衡水中學最好的注解。
《起風了》已完成粗剪
2017年2月1日,丁酉年正月初五,幾位衡水中學的畢業(yè)生趁著大學寒假實踐,扛著“長槍短炮”回到了母校。
他們從衡水電視臺借來兩臺攝像機、一架微單、兩臺航拍無人機,這些是這個由11名衡中畢業(yè)生組成的紀錄片攝制組的全部設(shè)備。
紀錄片導演李瑩是西南大學大二學生,畢業(yè)于衡水中學。她對澎湃新聞表示,一直以來衡中的形象都是被“妖魔化”了,很多人覺得衡中就是“高考加工廠”、“應(yīng)試集中營”,但從她三年的體驗下來,其實真實的衡中并非如此,“所以當時我就有了這樣一個想法,要拍一部有關(guān)衡中的紀錄片去還原、探討真正的衡水中學,我跟幾個衡中的畢業(yè)生說了這個想法后大家一拍即合。于是就在去年的寒假,我們回到衡中,開始了第一次為期兩周的拍攝。”
“我們這部紀錄片的名字是《起風了》,和宮崎駿動畫同名。衡中從籍籍無名到現(xiàn)在成為中國教育界的一股風,這么多人討論他的好和他的壞。
我們想做的就是從幾個畢業(yè)生的角度來重新審視這所學校,它的優(yōu)劣到底在哪里,衡中是真的能改變什么,還是最終也只是一股風?”
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攝制組分別采訪了年級主任和部分德育主任,七八個在校學生,部分畢業(yè)生,食堂大叔等等,他們想盡量將衡中的真實一面盡可能展現(xiàn)給大家,告訴觀眾衡中的教師不是“軍官”、衡中的學生和畢業(yè)生也并不是呆頭呆腦的做題機器,衡中也有豐富的社團活動,衡中也有健康的校園氛圍。
在諸多畢業(yè)生眼中,母校衡中有時候確實是一個讓他們驕傲的資本,有時候也確實會讓他們遭到誤解,“你是衡水中學畢業(yè)的,你是不是學霸。磕銈兡沁吺遣皇浅壙喟”,諸如此類的問題幾乎是每一個衡中畢業(yè)生都曾遭遇過的。
而在李瑩和攝制組其他成員看來,衡中并不是一所“監(jiān)獄”,也不是什么“高考集中營”,只是一所承載了自己三年記憶的普通高中,“我從不否認衡中的缺點,我們拍這部片子也不是為母校洗地。每個地方都會有歡笑也會有痛苦,衡中也不例外,我們只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換個視角來看衡中。”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