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艾倫輻射帶的奧秘:能彼此交換信息以獲得更多的數據
時間:2016-09-03 13:59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原標題:范艾倫輻射帶的奧秘:能彼此交換信息以獲得更多的數據
據國外媒體報道,地球磁場會捕獲了大量的高能粒子,這些粒子最終會聚集成長而寬的條帶,如一個巨大甜甜圈一般包裹住地球。這條輻射帶是1958年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探索者1號發(fā)現(xiàn)的。由于項目的領導者是愛荷華大學的James Van Allen,這條輻射帶最終以他的名字命名。在1958年1月31日發(fā)射的探索者1號上,Van Allen使用的宇宙射線探測器非常簡單——只是一個蓋革計數器(一種檢測輻射的儀器)和一個磁帶存儲器。在1958年后續(xù)的3次太空任務——探索者3號、探索者4號和先鋒3號里,跟進的實驗確定了有兩條輻射帶環(huán)繞地球。

幾十年來輻射帶的模型都是這么簡單。2012年,美國航天局發(fā)射了一對探測器以詳細地研究它們,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兩艘航天器同時觀測輻射帶,它們能彼此交換信息以獲得更多的數據。范艾倫探測器(原名“輻射帶風暴探測器”)有數個觀測目標,包括探索輻射帶內粒子(離子和電子)是如何加速和轉移的;電子在輻射帶中是如何消失的;地磁風暴發(fā)生時輻射帶是如何變化的。整個任務原計劃持續(xù)兩年,但是截止2016年8月時,探測器在超出預計壽命兩倍后仍能正常工作。
觀測工作的一個關注點是范艾倫帶的位置。我們已經知道輻射帶會在太陽活動加劇時膨脹。在探測器發(fā)射前,科學家認為內輻射帶是相對穩(wěn)定的,只有在膨脹時,才會擴散到國際空間站和一些人造衛(wèi)星的軌道上。而外輻射帶則會時有漲落。一般科學家會花幾個月來校準儀器。但是相對論電子質子望遠鏡的團隊在發(fā)射后幾乎是馬上(3天后)就要求啟動他們的儀器。他們這么做的原因是希望比較在另一個航天器——太陽能、異常和磁層粒子探測器(SAMPEX)脫離軌道再入大氣層前后的結果。
美國航天局在2013年2月表示,這是一個幸運的決定。當儀器一開機,就趕上了太陽風暴導致輻射帶膨脹。以前從未有人觀測到如此的景象,粒子擁有了新的特性,表現(xiàn)出額外的一條延伸進入空間的輻射帶。航天局還補充說,發(fā)射后不到幾天的時間里,范艾倫探測器就為科學家們帶來了一些可能改寫教科書的發(fā)現(xiàn)。
探測器收集到的數據還表明,輻射帶保護了地球免遭高能粒子的襲擊。文章的主要作者,科羅拉多大學的Dan Baker表示,由于此前我們沒有針對高能電子的高精度測量儀器,這次通過范艾倫探測器我們才得以第一次研究它們,F(xiàn)在我們可以說輻射帶的一個重要功用就是阻擋了超快電子。
新的發(fā)現(xiàn)能幫助科學家改進輻射帶的模型。但是探測器還在不斷地做出新發(fā)現(xiàn)。在2016年1月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輻射帶表現(xiàn)的形狀取決于我們對何種電子進行觀測。這意味著兩條輻射帶要比先前的預測復雜的多。根據觀測電子類型的不同,輻射帶可以表現(xiàn)為單一輻射帶,兩個獨立的輻射帶或是只有外輻射帶(完全沒有內輻射帶)。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