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正在做的一個嘗試,就是為自己的學生開放星期五。我將在自己家里恭候學生們的到來。“開放星期五”的目的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個非體制性的課程,欣賞純正的藝術,進行真正的思想交流(甚至在學校課堂里都免不了有師生之間的種種戒律)。我希望在一種居家或訪友的氣氛中,進入一種純粹的藝術享受。
以下是我為“開放星期五”擬定的初步計劃:
第一期(2007年春季)
1、 費里尼:《卡比利亞之夜》
2、 伯格曼:《野草莓》
3、 布努艾爾:《欲望的隱晦目標》
4、 黑澤明:《羅生門》
5、 塔爾科夫斯基:《鄉(xiāng)愁》
6、 特呂弗:《四百擊》
7、 基斯洛夫斯基:《藍》
希望諸位提出合理化建議,把這個事情做好,做漂亮。2007年2月28日沈語冰
事實上,這個計劃在執(zhí)行過程已經做出了多項改變,原定黑澤明以下的導演暫且全部擱置,而前三位大師的影片則增加了《甜蜜的生活》、《秋天奏鳴曲》及《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也就是說在春季學期里,我的“開放星期五”活動主要集中于三位導演。
我的計劃得到了意料不到的強烈反響,每次前來觀看影片的學生多達二、三十人,擠滿了我的整個客廳。而且,學生的來源也從原先我自己班里的本科生,擴展為來自不同校區(qū)、不同學習程度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通常,我們從下午兩點開始看電影,四五點鐘以后,進行自由討論。由于不是正式課程,既沒有學分,也沒有任何其他好處,這些學生完全出于對電影的愛好和興趣才參加,這使得我們的自由言談變得格外富有成效。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跟周傳基的電影本體研究毫無關系的、完全業(yè)余愛好者的電影家園。如果周傳基教授想要知道這些學生中的極大多數是學什么專業(yè)的。我可以告訴他:對外漢語專業(yè)。
我們,也就是我和我的學生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電影研究者或電影學生。我們是并且只是一群電影愛好者。如果周傳基先生明白這一點,他就不難理解我的工作,與周教授的工作,本來應該是一種互補的關系。我只是在喚起一些學生對于電影,特別是藝術電影的興趣,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如此美好的東西。而周先生,作為電影的專業(yè)工作者,本來完全可以在我喚起他們的興趣的同時,進一步將他們引領進真正的電影藝術殿堂。
可是,愿望只是愿望。就在我們處于完完全全的自娛自樂之中陶然忘機之時,周傳基的再傳弟子之一卻突如其來的在我們的論壇上轉來一篇帖子,題為《電影是什么》,內容包括周傳基的學生——他本人也是一位教師——模仿乃師以至酷肖的令人作嘔的鸚鵡學舌之談,還包括周傳基本人的大段大段“圣旨”(正是在這通圣旨中,周傳基破口大罵重慶大學的一位電影學教授“簡直是一個巫婆”):
電影發(fā)明的目的就是紀錄活動的影像,電影是運動。誰有意見?請說。
運動就是相對時空關系。誰有意見,請說。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dstu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