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無菌蛋”為何備受熱議?其是否真的無菌、比普通雞蛋更安全的話題引發(fā)了消費者的廣泛關注。經記者調查,電商平臺上銷售的“無菌蛋”,往往指的是可生食雞蛋,這類雞蛋通過巴氏殺菌及嚴格的加工程序處理而成。商家通常會強調其經過清洗、消毒、風干噴油、紫外線殺菌、噴碼檢測等多道工序,且產品可追溯,承諾“沙門氏菌不得檢出”。然而,即便如此,這樣的“無菌蛋”并非絕對無菌。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的鐘凱指出,所謂的“無菌蛋”,實際上是指沙門氏菌未被檢出。作為全球常見的細菌性食源性疾病主要致病體之一,沙門氏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環(huán)境中,肉類、蛋類、奶制品都可能成為其滋生溫床。此外,雞蛋中還可能存在其他致病微生物,如致病性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李斯特氏菌等。盡管“無菌蛋”的污染概率低于普通雞蛋,但運輸、存儲及后續(xù)制作環(huán)節(jié)仍存在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另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是儲存條件的嚴格要求。記者觀察到,可生食雞蛋包裝上明確標注需要冷藏儲存,并標明“宜生食期限”為包裝日起15天內(夏季可能縮短至7天)。一旦超過該期限,專家建議消費者充分加熱后再食用。從安全性和營養(yǎng)吸收角度來看,生雞蛋或溏心蛋雖風味獨特,但未必是最優(yōu)選擇。因為雞蛋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劑和抗生物素成分會影響人體對營養(yǎng)的吸收,只有充分加熱才能將其破壞,而生雞蛋的消化吸收率僅為白煮蛋的一半左右。
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的范志紅教授提醒消費者,培養(yǎng)良好的雞蛋處理習慣比單純購買可生食雞蛋更為重要。她建議,對于表面未經消毒的雞蛋,存放冰箱時應放入專用盒子或袋子中與其他食材隔離,防止交叉污染;取用生雞蛋后務必及時洗手,再接觸其他物品;打開的蛋殼應立即丟棄,避免污染桌面或器具,從而減少致病菌滋生的機會。
海峽網綜合自經濟日報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dstuf.com/